logo

咨询热线

13613410649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西自考网>历年真题 > 教育类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1年4月山西自考《德育原理》模拟试题和答案(二)

时间:2021-02-26 12:01:22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第1题德育工作者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正确答案】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素养是:
 
(1)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这是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德育工作者应具有全面了解和研究德育对象的能力,确定德育目标、制订德育计划、贯彻德育原则、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开展德育活动等的能力和技能,组织和教育集体、进行个别谈话和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争取各方面配合、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德育网络的能力等。
 
(2)语言能力。语言是德育工作者传递信息、施加德育影响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运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其中最主要的是口头语言。德育工作者的语言应该清晰、准确、简练,合乎语法和逻辑,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说话要亲切、诚恳,语音的高低适度,说话的速度和间隔要适中,语调平和而富于变化,有抑扬顿挫;要善于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用受教育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要讲普通话;在有关板书、作业评语和操行评语等的书面语言运用中,字要写得端正、清晰、整洁、美观。
 
(3)组织管理能力。德育工作中包含着管理的要求,管理中也体现着德育的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组织管理除了体现在德育课程教学和德育活动中的组织管理之外,主要是对学生和班级的日常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导处、团队组织、年级组、班主任以及全体教职工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4)自我调控能力。德育与社会、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复杂关系。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应具有根据社会和德育对象的变化和要求,自觉主动地调整、控制自己的主观反映和德育对策的能力。
 
第2题简述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正确答案】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上的特征,据此来进行德育,使德育具有针对性,同时又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据此来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促进其质变或飞跃,引导其健康成长和发展。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使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第3题简述德育内容的意义。
 
【正确答案】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德育的性质、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是不同的,因而道德内容也是不同的,德育内容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因为不同阶级总是按照本阶级的利益、愿望、要求和意志,用本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去培养教育人们,使之成为本阶级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思想道德行为主体,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关系和延续发展。此外,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不同民族,其德育内容也是不同的,是具有民族性的。但同时,不同社会和阶级之间,又有一些共同的社会意识及其体现的社会公德,就是一些“共同道德”,它就为不同社会和不同阶级的人们所共同遵守。因此,德育内容中还存在一些人类共有的因素,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共同性和历史继承性。德育内容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第4题简述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正确答案】它是运用系统理论来研究品德结构的。它认为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每一方面可看作是品德完整结构的一维。每一维又包括多种内容或要素,形成各自的亚结构。品德就是由其内容、形式、能力三维及其各自的亚结构组成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统一整体。
 
品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与相应的品德形式和能力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人们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道德品质。品德内容是人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内在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为社会关系所决定。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
 
品德形式包括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即通常所称的知、情、意、行四者。这每一个要素也包括一些具体的要素或成分。品德形式是品德内容存在的方式,二者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如果脱离品德内容孤立地看品德形式,则品德的知、情、意、行是中性的,无所谓阶级性。
 
品德能力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品德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能力等基本能力。每一方面能力同样包括一些具体的能力。品德能力是人在内化社会思想道德并外化为行为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品德的本领,它为人形成一定的品德提供可能,并在形成品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品德的完整结构是由上述三维组成的,这三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即它们各有其特定的结构、地位和作用,并且各要素具有不同的层次水平。但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着的,也不是简单相加或机械结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联系、有机结合着的相互影响、制约、渗透、包含的统一的品德三维结构整体。品德呈现出差异性,从结构方面说,正是由于品德的各要素有其特殊性,或各要素的组合关系有其特殊性。品德的整体结构具有组成它的各个单个要素所没有的性质。
 
第5题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1)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为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打好基础。
 
(3)为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品德认识、品德实践和品德修养能力。
 
(5)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品德心理品质。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1题论述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正确答案】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关系。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关系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实质上是传道和修德的关系,是品德教育和品德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制约和影响着其他关系,其他关系都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一主要关系。
 
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是根据社会需要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规律及需要确定的。因此,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社会性矛盾,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思想道德要求、受教育者品德社会性发展需要同其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的反映。这一主要矛盾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并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矛盾,其他矛盾都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一主要矛盾。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常常代表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一般说来,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中,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常常代表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所以,它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否定。在德育过程中,正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需求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地将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完成德育任务,达到德育目标。
 
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决定着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形成其完整的品德结构,以便把受教育者个体纳入到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等关系中去,成为思想道德行为主体,既与他人、社会和自然达成一致,又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德育过程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的传道过程,也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继承过程,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的个体化、个性化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个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社会化、阶级化、民族化的过程,即受教育者不断接受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所要求的品德,成为能适应和参与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伦理道德生活和创新的社会生活,合乎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角色身份要求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总之,德育过程既是个体品德社会化或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的过程;而个体品德社会化或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正是通过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的过程实现的。德育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
 
第2题举例说明什么是规范性原则、依据、要求。
 
【正确答案】规范性原则要求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风,使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以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应科学化、制度化,克服人治思想和盲目性、随意性,使管理者和全体成员都按规律、章程、规矩办事和行动,形成井然有序的学校及其德育秩序、良好的校风和育人环境,成为培养教育学生,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规范性阵地。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运用制度进行管理。才能使学校及其德育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职责分明,奖惩合理,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建立正常稳定的学校及教育工作秩序,为提高学校教育、学校德育质量创造必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使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行为规范化,并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行为规范主要是国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提倡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主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行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的学生必须遵循的一些常规制度和要求。学校及其德育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按照行为规范办事和行动,使自己的工作、思想和言行合乎规范的要求,达到规范化,并对学生起到表率示范作用;学校及其德育中的各项工作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力求做到典范化,务求使之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学校中的一切设施和环境也应力求规范化,以使学生在规范化的设施和环境中受到陶冶,促进品德健康成长;要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使他们懂得和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形成良好的校风。校风是学校集体作风、学风和教风的结合体,是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和表现。校风对人们思想言行有着巨大的同化、影响和制约作用。校风有良莠之分。校风是受社会影响制约的,但经过长期的努力建设,良好校风是可以形成的。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校风在学校及其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各种教育和训练措施,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创造和形成一种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校风,进而运用它去影响和规范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发挥它在学校及其德育管理中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第1题阅读下面材料,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德育内容及其意义,并且说明实施此德育内容的基本要求。
 
沈阳市把每年三月定为学雷锋活动月,强化了养成教育。几年来,该市涌现出中小学生舍己救人事件99起,见义勇为斗歹徒28人,1991年救灾捐款300多万元,捐物170余万件,鞍山市铁东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一点一线”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到78个助残点、60个敬老点、40个拥军点和8条公共汽车营运线开展服务活动,受到社会好评。
 
【正确答案】事例中所讲的内容是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是社会对全体成员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是一个人文化、思想、道德状况、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就是让他们讲文明、懂礼貌、谦虚、诚实、守信,懂得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规范,学会过文明生活,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事例中的事实说明,对青少年一代只要我们抓紧教育,就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4月5日起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APP下载

APP
下载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扫描
二维码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